陌生快递,小心有诈
一年一度的“双11”已拉开帷幕,不法分子也在伺机而动,利用快递包裹或快递单,进行电信诈骗。
据了解,快递衍生出来的诈骗有很多种类型,比如,谎称快递被扣、冒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虚假快递到付、要求受害者支付高额费用,谎称快递丢失、冒充客服进行退款诈骗等。最近较为常见的是快递送礼骗局,即通过邮寄小礼品、引诱受害者参与刷单。
近日,海南省反诈中心发布紧急通知,称不少市民莫名收到快递,打开后里面是水杯、手机支架、刮奖卡或者大闸蟹兑换卡等物品……无一例外,物品上都印有二维码。群众进行扫码“兑奖”,进而落入刷单诈骗的圈套。
没有购物哪儿来的包裹?快递包裹究竟是谁寄的?收到疑似诈骗的陌生包裹,应该如何处理?利用刷单返利进行诈骗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来历不明的“木马快递”
不久前,家住海口市龙昆南的李阿姨莫名其妙收到快递,里面有一个发圈和一个中奖卡片,刮开后显示中奖,但如果要兑奖,需要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想到铺天盖地的电诈宣传,李阿姨决定等女儿下班回来再决定,最终避免了落入诈骗分子精心设计好的骗局。
和李阿姨一样,王女士也收到了一个陌生快递,拆开快递里面有一个杯子,杯子上印有“精美生活礼品免费领取”等字样,并附有一个二维码。随杯子一起发来的宣传单显示,扫描二维码后,图片上的礼物可以任意挑选。
“当时没多想,扫了二维码我就进群了,还领了一袋大米。”领到大米,王女士的顾虑也打消了,随后在“客服”的介绍下,加入了一个聊天群。在群里,她看到有人说只需下载一款App就可以“轻松赚钱”,还晒了高额佣金的截图,便也跟着下载、注册、充值。
王女士不知道,这正是骗子安排的“托儿”。直到刷进去几万元,自己没有钱了,她才如梦初醒报了警。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帖称收到了此类快递,表示这些伪装的快递堪称“特洛伊木马”,让人防不胜防。
据了解,这类“木马快递”的寄件人信息并不清晰,标注的寄件人姓名为化名、地址十分模糊。但收件人的信息清晰且精准,具体到收件人姓名、电话、小区、楼栋、门牌号。
市民高先生质疑,我国实行快递实名制寄递,邮件、快件均要求通过对寄件人电话号码及相关身份信息比对核实后方可收寄,为何还会有大量不明来历的包裹。
起底“刷单返利”的猫腻
当前,网络购物越来越普及,不少群众收到陌生快递后,往往没想太多就拆包查看。此外,不法分子将物品包装成平台回馈的礼品,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也使得骗局更加具有迷惑性。
在反诈民警看来,花样百出的“幸运包裹”只是诱饵,最终都指向刷单返利诈骗,一旦群众扫码入群,就是被骗的开始。
其实,刷单返利类诈骗已经成为“诈骗之王”。公安部刑侦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占整体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的1/3左右。海口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11月1日公示了过去一周诈骗案件高发类型,刷单返利、消除不良记录、虚假网络投资理财三大类为主,其中刷单返利类占26%。
刷单诈骗都是什么套路?办案民警介绍,第一步:引流,广撒网式吸引受害者上钩。第二步:返利,以提现小额利润获取受害人信任。第三步:当受害人大额充值后,便无法提现,并以“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等各种借口,诱导受害人加大投入。一旦受害人识破骗局,诈骗分子将切断一切联系。
澄迈县老城镇居民孙某就曾落入骗子的圈套。在“动动手指、轻松赚钱”等“兼职信息”诱惑下,他从网上下载了刷单App,在“客服”的蛊惑下,充值49元开通会员,几个小时后收到了52元的返利。尝到甜头的孙某就这样一步一步按照对方的引导,陆续往指定账户打去13万余元。
省反诈中心多次发布提醒,警惕“零投入、高回报、日清日结”为噱头的刷单信息,刷单就是诈骗,一旦落入圈套及时止损、果断报警。
对于刷单行为,法律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虚假广告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依法可以予以罚款等行政处罚,甚至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合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快递包裹类诈骗层出不穷,快递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或诈骗的帮助犯?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界人士表示,《快递暂行条例》规定,除信件和已签订安全协议用户交寄的快件外,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应当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并登记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绝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实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因此,若消费者发现快递公司没有落实实名制要求,可向邮政主管部门投诉,快递公司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快递公司发现邮件内夹带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的物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但是快递中的小礼物,通常不属于禁止、限制寄递物品。”海口一位律师认为,快递公司作为营利法人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进行检查。不过,若快递员或者快递公司明知是诈骗的情况下,仍帮助诈骗分子实施帮助行为,则构成诈骗。
办案民警分析,快递包裹类诈骗频发背后,非法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链起了关键作用。
对此,警方提醒,根据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目前,海南警方正深入开展“净网2023”专项行动,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网络违法犯罪和网络乱象,开展网络违法犯罪打击、网络生态治理和秩序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