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中国(黑龙江鹤岗)

【兴山区】鹤岗市兴山区开展“诚信进机关”系列活动

发文机构:信用鹤岗 来源 :中国改革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5-20 09:00 打印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步转向城市内部旧城改造和街区复兴,街区在城市发展中成为重要的文化空间、消费空间、创新空间和生活空间。城市街区不只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特殊产品,承载着城市发展与文明延续。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以特色街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品位内涵的城市新空间,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增强居民幸福感,着力塑造现代城市文明新形态。

以顶层设计为引领规划城市街区发展新空间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建设政策的变化,我国城市的发展开始转向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在城市更新中更为关注城市中的“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下,城市特色文化街区建设要更为关注空间品质,以及“人”对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主观感受。要认识到街区的科学规划和高品质建设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新时期城市发展能级跃升的新机遇。

一是制定城市特色文化街区整体规划方案,统筹推进街区建设。加强政府对街区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品牌形象、小微空间打造等方面指导,定位街区主题与类别,避免出现商业相似度高、文化特色不鲜明以及同质化竞争等现象。注重对街区建筑景观、道路铺装、导视系统、点面招牌等细节的指导设计,推动街区形成错落有致、相互呼应的城市文化群落,彰显城市发展活力。基于当前城市特色文化街区主要为存量空间再造,面临如发展空间体量小、街区内部休闲空间不足、停车难等问题,建议将街区周边闲置土地或物业进行盘活,为街区后期运营拓展空间。

二是提升社会资本参与街区运营的积极性,实现街区可持续性发展。从长远来看,城市特色文化街区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高于经济效益,“持续投入大、产出小”是街区运营的普遍特征,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因资金压力参与街区投资运营的积极性不高。为此,要构建政府与企业协同运营机制,由政府主导投资街区基础设施升级、古建筑修缮保护、景观环境提升等公共服务部分。政府可适时出台奖补政策,在重点企业引进、租金补贴、经营奖励、活动举办等方面给予街区运营主体一定的扶持激励,降低民营企业参与街区运营的经济门槛。可考虑支持本地国企参股,与民营企业合作开展街区运营,由政府保底支持,企业兜底运营,更好地发挥叠加效应,促进街区社会化运营的可持续性,实现街区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是党建引领多方力量参与街区治理,提高街区共建共治水平。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特色文化街区建设过程也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由于一些街区内建筑物业的权属错综复杂,权利人涉及政府、村集体、原住居民等多方主体,在项目推进中常常遇到个体诉求与项目目标无法综合平衡的现实困境,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在街区开发建设以及后期运营中面临治理难题。为此,要在街区治理中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与凝聚力,以党建引领充分整合街区多元治理资源,引导街区内企业、商户、工作室、文化机构等多元主体成立共治联盟。由政府主导,与共治联盟共同确定具体治理目标,明确各方事项责任。建立“线上+线下”协作议事互动平台,完善治理主体间的沟通协同机制及自律机制,在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中提高共建共治能力,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以文化内涵为支撑打造城市文化新空间

城市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要注重突出地域特色,通过设计文化主题、塑造文化品牌、营造文化氛围等充分挖掘街区文化内涵。避免出现街区商业氛围强、文化氛围弱、文化对街区的空间渗透不够强等问题。因此,要系统梳理城市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地方史志讲好街区故事,将街区打造成为传承城市文脉和人文精神的新空间,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树立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以“文物+”“数字+”思维主动融合现代消费、旅游观光、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强城市文化活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一是打造生产性文化空间。文化空间的生产性功能在于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创意人才,构建良好城市文化生态,带来就业与衍生产业发展,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在此背景下,突出数字创意产业对城市特色文化街区的引领地位,支持街区引入数字文娱、影视创作、演艺直播等产业业态,通过数字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业态从低端到高端、形态从单一到多元、模式从分散到集聚的发展。积极发挥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通过“IP传导,文创衍生”的方式,打造IP品牌及相关衍生产品,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是打造消费性文化空间。在现代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当前城市逐渐由“生产城市”转型为“消费城市”。能否高水平对接现代消费理念,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对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品质的重要考验。要改变以往传统文化街区低消费水平的运作模式,将其转化为现代消费场景,构建起完整而功能多样的消费系统。要将城市特色文化资源植入街区空间消费的各个层面,引导街区运营主体通过环境设计、文化展示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历史游、体验游、生态游、观光游、休闲游等丰富多样的场景体验,将街区打造成为向情境式、沉浸式体验消费不断升级的空间载体。引入网红名店、轻餐美食、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消费选择,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三是打造创新性文化空间。随着推崇创新、创意,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和推动作用的新理念兴起,以创新创意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城市中涌现出大量以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创新性文化空间,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意味着城市特色文化街区在打造中要发挥天然优势,在空间上集聚各种创新要素,促使创新主体互动交流,激发灵感,提升创新创意能力。要有重点地引入与创新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的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服务机构等,吸引文化创新创意人才在街区聚集,促使其在街区空间范围内产生群落性聚集效应,从而推动创新创意的不断发生。注重导入具有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元素的特色业态资源,不断激活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实现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更迭式创新。重点策划具有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事件,让街区凭借特色和创意快速出圈,形成城市特色文化街区IP效应。

以特色街区为依托创建社区生活新空间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街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提升社区文化功能和高品质生活的过程。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结构变化,城市特色文化街区往往受到空间挤压和商业化的过度侵蚀,其公共服务功能和城市文化内涵被逐步消解,破坏了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在街区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地方文化传承人和社区本地居民为主角,激发“人”对文化的诠释,积极发挥“在地”文化要素在街区特色品牌塑造、居民情感认同、共同体维系等方面的作用。

一是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当前城市土地资源开发面临一定瓶颈,街区建设往往在城市更新下推动实施。因此,要通过城市更新加快街区品质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片区整体基础配套服务水平。如,改善街区交通网络,提高周边区域的便捷性;强化绿道、碧道、公园等生态景观建设,提高街区整体生态环境品质;注重街区公共区域的设计感和舒适性,增添街区的活力和温馨氛围,促使其成为社区居民社交活动的优质场所。积极构建景区、园区、街区与社区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便捷、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从而使城市特色文化街区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生活新空间。

二是增强社区邻里互动和自治能力。城市特色文化街区不仅是物理空间,还是促进邻里社交,加强情感联结,培育社区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将社区营造的理念植入城市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全过程,促进社区空间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激发社区活力。通过在街区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手工艺制作、民俗体验等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促进其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加强彼此之间互助互惠,不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厚植社会资本。鼓励居民深度参与街区建设,建立有效的参与吸纳机制,将居民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作为街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评价指标。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街区的空间优势,开展科普教育、法制教育、家教家风宣传等内容,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增强社区自治能力。

三是强化社区居民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城市的每一段文化记忆都来自民间,来自于当地居民鲜活的生活经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薪火相传。“故事性”的文化体验,以及讲故事的“人”是打造城市特色文化街区不可缺少的要素。在有故事的文化街区中,社区居民从来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叙事主体,他们的自我表达、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为社区文化的构成要件。营造有故事的城市特色文化街区,可以更好发挥文化在族缘情感归属、文化认同、城市人文精神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将文化从抽象的概念落地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增强社区凝聚力与生命力,也为宏观层面的社会稳定构筑了精神机制。